13904333836
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合作伙伴
产品展示
公司动态
成功案例
行业动态
资质荣誉
人才招聘
在线留言
联系我们

公司动态

当前位置:首页>公司动态

成品油供需的中国式平衡 

发布时间:2019/01/14

  2012年,成品油"油荒"的惯性思维正式淡出公众视野,中国炼能过剩的话题却再度粉墨登场。10月国际能源署发布的中期全球石油市场报告认为中国的炼能扩张或将成为改变全球石油供应链的要素之一,更是将中国炼油过剩论推向高峰。
  
  中期来看,中国炼油能力是否真的存在"过剩"之忧,中国的成品油市场是否只能上演"非荒即溢"的二元故事,我们不妨来深入分析一下成品油供需的中国式平衡。
  
  过去10年中,两大关键转折使得中国炼油行业和成品油供应格局逐渐由"油荒"频发向"小有富余"的角色转变:
  
  其一,成品油供应"硬缺口"不再。安迅思息旺能源数据显示,"十一五"期间,中国主营炼厂炼能年均增幅约6.5%,地方炼厂炼能年均增幅约11%,总体实际供应量年均增幅8%,略高于中国汽油、柴油需求7-8%的年均增长幅度。中国的成品油供应硬缺口(尤其是柴油)逐渐消退,而转变成季节性或者流通性缺口。
  
  其二,新成品油定价机制(2009年启用),间接接轨国际原油成本和反映输入型通胀的原则,保证了高油价环境下炼厂的正常运行,使得主营炼厂一次加工能力开工率保持在80%以上的相对较高水平,炼油能力较充分地得到释放。
  
  值得一提的是,经济减速过程中包括房地产建筑业以及加工制造业的能源需求减少,使得2012年中国柴油需求表现疲弱。中国成品油市场消费明显地从柴油驱动不断转为汽油驱动,柴汽消费比不断缩小,也持续消解国内柴油的供应压力。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2年头8个月,中国柴汽消费比跌至2.02的历史最低水平(其常规水平一般在2.2),充分说明了这一趋势。
  
  中国成品油供应格局变化、全球经济衰退以及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经济体经济减速无疑都在引发市场对于中国成品油出口能力的遐想。
  
  那么中期来看,中国到底将在国际成品油市场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就目前安迅思息旺能源监测的炼油项目进度情况来看,预计"十二五"期间,中国主营炼厂炼能年均增长率仍然在6%-6.5%左右,且呈现"前低后高"的趋势,即自2013年底开始可能进入炼能的投产高峰期。假如考虑到环保和城市拥堵、高油价以及替代能源发展等多方面因素,汽油未来几年年均需求增幅可能仅在5%左右,柴油的需求增速可能更低。那么预计至2015年年末,开工率持稳的情况下,中国的汽油出口能力(剩余产能)将可能从目前的约500万吨/年增长到800-1000万吨/年,柴油可能超过1500万吨/年,分别仅占到其产量的约10%和7%。
  
  事实上,中国在国际市场上跃跃欲试的步伐整整推迟了三年。安迅思息旺能源记录显示,2009年,在经历了一轮炼能高速增长后,中国主营炼油商曾经尝试增加出口,却遭遇柴油季节性的需求井喷和供应紧张局势,加上2010-2012年的"后金融危机时代",新建炼能相对偏少,使得中国成品油出口的步伐延迟。这一格局在2012年下半年再度逐渐明晰。从国际视野来看,未来一定数量的剩余炼能也有利于中国企业更好地"走出去",以开放的心态参与国际成品油贸易游戏,获得国际贸易的经验,也更好地保证成品油供需的中国式平衡。
  
  作为供需平衡的调节工具,保持一定的剩余炼能应该远比保有对等数量的库存更安全和更经济。对主营炼油商来说,保有柴油商业库存价值可能达到上百亿,还存在价格下跌和需求疲软时候的"去库存"压力,相对而言,扩张炼油能力并适时在海外兑现收益的做法也更具灵活性。